【学术交流】陈进武老师受教科院之邀参加读书交流活动

发布者:zwx发布时间:2016-04-20浏览次数:616

        2016年4月19日晚六点,陈进武老师在浦口校区101教室主讲了名为“《我们怎样做父亲——余华长篇小说细读》”的讲座。讲座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听讲,更深地理解了余华这位当代作者,弥补了当前学生对当代学者缺乏深层理解的漏阙。陈老师的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小说评论和中外比较文学,对于余华先生十分了解。这场讲座,陈老师用朴实诙谐的语言风格,结合简洁明了的PPT,使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
        陈老师的讲座特殊而精彩,他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余华的生平,而是从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中进行讲述,为我们描绘了一条简单不混乱的时间线,清晰地标示着我们所要知道的一切。陈老师对我们讲起了书中的情节,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些书作,例如《活着》这部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死亡象征活着,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仅有过活生生的福贵,并且将来还会有更多如富贵这样的人存在。
        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一个寓言,是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应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寓言。”在陈老师的讲述下,我们看到的《许三观卖血记》没有知识分子启蒙立场所张扬的批判性传统,也没有贵族叙事所抛洒的高高在上的怜悯,只有源自民间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对人生和现实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的《第七天》中,我们知道了《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发表的最新长篇小说。此书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在讲述过程中,陈老师时常提到父亲这一非常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让我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仅是抽象的,而是生动形象,有滋有味的。
        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受益匪浅,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获得的知识令人满足。大家不仅对余华有了一个更具体的理解,也对中国当代的作家、作品有了更深的向往,使我们有更大的兴趣将这一次的讲座内容,带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文/教育科学学院临风书社 编辑/巫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