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国培计划(2017)”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对象高研班第三期集中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成功结束。该项目旨在以名校的成功做法为范例,探索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建设校园文化的路径与方法,有效提升学员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为了贯彻该文件精神,为基础教育领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储备师资, 教育部于2017年上半年在“国培计划”最高端的“示范性名师高端研修”板块设专项,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成为江苏省内唯一承担该项目的单位。
本次高研班为期两年,共有来自江苏全省的中小学骨干教师50人参加培训,学员组成不分学科,且覆盖基础教育所有学段,采用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通过任务驱动,以“个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较大提升”为主线,从三个模块切入,整体设计、层层推进。
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周颖在3月27日开幕式的欢迎致辞中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开班仪式之后,周颖就十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分享,他说:“如果说十中在全国还有那么一点知名度的话,那还是因为我们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上做出了一些独立思考的。”比如,十多年前全国大规模修整校园,十中始终没有对校园进行大的翻修,十中所在的位置属于苏州市文化的核心区,多年来十中没有搬离古城区,也没有异地办学,所有的校园建筑基本保持着初建的模样。当然,更多的是十中在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上多年的坚持,让十中登上了《人民教育》2008年第一期封面,被称作是“最中国的学校”。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明远在主持此次集中学习过程中阐述道,该项目既契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又响应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号召,同时紧密结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际,从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通过教育提升文化软实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之本。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培养最终是要落脚于教育之上。他表示,这个项目是希望通过从表面到深入,从教师自身到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教师打造成教育名师甚至教育家,而并非传统的教书匠,将传统文化内化成教师与学生的修养,而并非教学的任务和考学的工具。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杨思贤告诉记者,第一期和第二期高研班集中培训在南京和常州举行,第三期之所以选择苏州,是因为苏州的传统文化资源颇丰,与高研班的主题十分契合,学员们在此次集训中就有效利用了这部分文化资源,对苏州博物馆和苏州教育博物馆进行了文化考察。他还特别强调互动的重要性,在考察之后的学员论坛上,不仅是四位学员代表的“唱”,底下成员的“和”也至关重要,讨论的氛围必须建立起来。杨思贤还要求学员们高度重视此次论文的撰写,不仅是高研班结业考核最重要的标准,也是与其他短期培训区分开的不同点和亮点。提及该项目的与众不同之处,他补充道,“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对象高研班”是教育部认定的最高端的项目之一,同级别的项目全国仅有18个,也是高端项目中唯一一个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项目,以往的项目大多针对目前基础教育学科,而这个主题正是以往项目中有所忽视的。除此以外,杨思贤就传统文化与教育课程的融合发表见解,他认为,传统文化与人文学科能够完美有效结合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的教材编写也在很大程度上关注到了这一点,但自然科学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每个国界里生长出来的自然科学必然会带有本民族特色文化的表达,但就学科本质来说,自然科学是不分古今和国界的,所以为自然科学强行注入传统文化因素并不妥当,中小学教育并不需要刻意强调自然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此次第三期在苏州的集训,为期四天,继续采取了理论教学与一线观摩结合的培训方式。邀请了苏州大学、苏州昆剧院的专家为学员进行专题讲授,并赴苏州第十中学、平江实验小学进行观摩。有效提高了学员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的能力。在3月31日的结束仪式上,培训方将所有学员分为三个论文讨论小组,要求每位参训学员在结业时需提交一篇不少于一万五千字的专题论文,并邀请各领域专家,对学员提交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分析、点评。最后各位专家教授向学员们推荐了一系列论文参考书目,说明了论文撰写的详细,高研班的第三期培训就此成功结课,同时为十月份即将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举行的第四次集中学习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的成功进行将为江苏基础教育领域提供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优秀师资。同时,根据教育部的培训规划,这些学员回到地方,将起到“种子”的作用,他们将承担起培训各自学校、各自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的重任。
文/董梦圆 谢昕潭 编辑/陈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