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14∶30,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周玉波教授应邀于我校草场门校区教育科研楼503会议室,举办了“木铎”讲座第二十七场――“运河城市民歌漫谈”。参与本次讲座的有刘继红校长、文学院院长冯保善老师、周振亚老师、孙婷老师和王珏老师,还有众多同学在场,共同聆听了周玉波教授的讲座。
首先,周玉波教授以运河边上的苏州、扬州、淮安的民歌为例进入了这次讲座的主题,向我们阐释了民歌包含的民族记忆和功能,以及民歌整理与研究的角度、方法、意义。民歌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以人们的生活为词,以感情为曲。随后,周玉波教授以说和看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了民歌的真正内涵。
接着,周玉波教授把这次讲座分成了五个部分∶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概述了运河沿线城市区域的民歌俗曲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二、世间最美的私情谱,以苏州民歌《猥谈》《九连环》《紫竹调》等解说了苏州文人参与程度高、文学性强的民歌特点;三、扬州小调别有情,小调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其中《银钮丝》《劈破玉》最先出现。后又通过《风月梦》中第七回《吃花酒猜拳行令 打茶围寻事生风》说明了扬州民歌因河而生、商业娱乐属性强的特点;四、清淮小曲别有情,淮安《满江红》是“清淮小曲”的主调,“蓝桥调”、“花鼓调”等是小调,淮调具有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五、各有特点共生共荣,运河为其沿线的城市和地区的民歌小调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土壤,民歌小调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容。两者相得益彰,相互影响,是命运共同体。
最后,周玉波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从史书体例、民歌体制、艺术手法、风物人情方面研究民歌的方法。了解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揭示了中国民歌的社会价值,还有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进一步熏陶。本次讲座传达了周玉波教授这样的想法:希望年轻人对民歌俗曲产生兴趣,愿意去学习研究,去感受民歌的乐趣。
文/付珊
图/冯甜甜
编辑/唐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