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文献资料整理与抗战文学的历史还原

发布者:史俊超发布时间:2021-06-22浏览次数:629

2021616日下午1830分,木铎讲座第四十六讲“文献资料整理与抗战文学的历史还原”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石湫校区博1-210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学振教授。文学院院长冯保善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马炜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文学院众多学生也参与其中,到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王学振老师提到了当下抗战文学仍有许多负面评价,“有抗战而无文学”论至今仍有一定影响,而造成这种否定性评价的关键原因是抗战文学文献搜集、整理、利用不到位。王老师指出,抗战文学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但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却被有意无意地滤除、简化了,因而对抗战文学的评价就出现了偏差。对抗战文学进行历史还原,是拓展深化抗战文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一。

接着,王老师题材视角角度举例说明了抗战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首先是内迁题材。王老师举出了众多文献材料,以西南联大的碑文以及反映湘黔滇旅行的部分作品而例,阐述了内迁作品中的内容对于历史还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其次是兵役题材。作为抗战文学的一大重要题材,王老师以蒋牧良的小说《父与女》为例,作品反映的是役征弊端,以及所描写战争的那段黑暗的岁月。此外,王老师还列举了一些表达民众当兵热情的代表性作品,由此可见作品题材的丰富多样性。

再者是空袭题材。中国人民在空袭斗争中所表现的勇气与智慧使他们得到极大鼓舞,因而空袭与反空袭的斗争自然进入文学的领域。王老师将其中的作品划分为不同的主题,便于加深同学们对这类作品的深刻理解:如老舍的《剑北篇》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应对,郭沫若的《波》展现出对人性的拷问等等。

最后是空军题材。空军的抗战战果辉煌但也惨烈,他们的种种壮举也为抗战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空军战士、空军眷属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广泛参与空军题材创作,他们以亲身见闻为抗战文学的创作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讲座最后,马炜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王老师挖掘了很多抗战时期的文学资料,这为同学们研究抗战文学的历史还原提供了巨大价值和空间。对于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王老师详尽深刻地进行解答。通过本次讲座,大家对于抗战文学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拓宽了同学们的眼界,增长了知识

文/姜秀丽、平安琦  图/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