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14时,“木铎”讲座第四十九讲“文学与教育”于线上顺利开展。讲座的主讲人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优秀毕业生范晓红老师,主持人由文学院副院长赵敬鹏老师担任,近二百余名同学在线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范老师由“语文老师从哪里来”引入“语文教师的文学自觉”这一话题,继而介绍了语文老师的文学属性。范老师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语文教育领域取得骄人的成就。因此能进入中文系学习是一种幸运,同学们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良好环境。除此之外,同学们也要认清自身的定位,不断充实自己。
接着,范老师分别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呈现、课外活动、语文育人的文学自觉这五个方面进行阐释。
在文本解读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发研读文本,如果一节语文课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却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也不能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在教学设计上,范老师以宁鸿彬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及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课堂教学为例,分别对应概括、标点符号运用和现场互动的教学设计方法,引起了同学们对于教学设计的新思考。
此外,范老师指出课堂也要有“高颜值”的呈现——课堂的语言规范和结构设计应当简洁、优美、幽默。至于课外活动应有的文学自觉,范老师分作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和阅读指导三点进行了归纳。
在语文育人方面,范老师提出语文教学不仅是在教育学生,也是在教育教师,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精进自己。
范老师总结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不断以文化人,把语文融入生活。”正如陈日亮所说的“我即语文”,语文是“对人的确证”,语文教育的成功本质上说就是人的完善。
讲座尾声,赵老师表达了对范老师观点的认同:文本解读要依据体式,一切都要从语言和文体入手;其次,经典细读与教学设计的文化自觉息息相关,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细读的能力。同学们一定要抓住文本和细读这两个关键词,不断充实自身。
文/薛琦宇、李乐阳 图/学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