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南通大学张学城教授漫谈汉字结构

发布者:史俊超发布时间:2021-12-08浏览次数:539

    2021112614时,“木铎”系列讲座第五十讲“汉字结构漫谈”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石湫校区博学楼1-525教室顺利进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南通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张学城老师,文学院副教授邵天松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文学院鲁普平老师及六十名学生也参与其中,在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张老师便向同学们强调了汉字的重要地位以及近年来国家的重视程度,由此展开主题。张老师从中华千年的文明入手,讲述了华夏汉字结构演变的过程,同时以“女”和“母”二字为例,生动地给同学们展示了这两个字的演变。

接着,张老师围绕六书例说,提及了古人总结的六种造字法。张老师从“象形”入手,提出汉字相较于英语的独特优势:汉字的结构与形状更能看出字意。通过张老师的讲述,同学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汉字的趣味性

       而后,张老师又提及了汉字结构“指事”与“会意”的特点,并介绍了“指事”这一造字法,它属于“独体造字法”。《说文解字》中有言:“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而会意又分为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在讲述会意性的过程中,张老师以“比”“犇”“鱻”等字为例,同时辅以生活事例给同学们详解了“会意”的内涵。期间,言及“教”字,张老师叮嘱同学们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学识,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打牢基础。

讲座最后,同学们积极提问,并就“汉字结构类型现在有很多种类,初学者学习应该以什么为主?”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到,文字是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特质的外在表现。从汉字构形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古人对世界的探索、对生命活力的赞赏、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也可以基于此丰富日后课堂汉字教学的内涵,将汉字内容与文化相结合,从而做到真正的追本溯源。

/王琼悦、田雯  /谢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