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朱仙林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项

发布者:史俊超发布时间:2022-10-11浏览次数:10

近日,文学院朱仙林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杨慎与中晚明考据学群体研究》(项目批准号:17CZW027)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核准予结项,并获“良好”等级。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课题是首次从群体分析和文本阐释的视角来考察明代考据学的一次尝试。此前的研究所常用的是以个案分析和文献梳理为核心组成要素的解释模式,虽然这种解释模式在分析那些具有较大影响的单个考据学者方面效果突出,但对那些积极参与到明代考据学发展历程中,却并不具有典型意义的考据学者,此前的解释模式往往会将其忽略;即便是那些众所周知的具有较大影响的考据学家,研究者能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将其深入探讨,但这些研究之间却又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很难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了解到明代考据学的整体面貌,这就存在难以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深入挖掘明代考据学发展状况的缺陷。相应的,采用群体分析和文本阐释的研究新模式,既能克服旧有研究模式所带来的种种缺陷,如相较于此前研究者仅集中关注杨慎等八位明代考据学家,在新的研究模式的指引下,考察出参与到中晚明考据学研究中来的学者实际有四十余位,这显然是理论创新后的重要突破,又能从学术史的脉络中把握和评价杨慎及其与中晚明考据学群体间的密切关联及学术史意义。

为此,本课题尝试提出构建以杨慎为核心的中晚明考据学群体的理论体系,并从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经学·书籍·杨慎:明代考据学的逆势成长,二是杨慎与中晚明考据学群体的形成,三是杨慎与中晚明经学考据群体,四是杨慎与中晚明史学考据群体,五是杨慎与中晚明子学考据群体,六是杨慎与中晚明文学考据群体。在对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后,确立了以杨慎为中心的中晚明考据学群体的形成及发展态势,揭示了以杨慎为首的中晚明考据学群体形成与发展背后的学术文化语境,探究了杨慎学术思想的形成及对中晚明考据学群体形成的影响,杨慎著作的传播对中晚明考据学群体学术自觉的促进作用,中晚明考据学家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回应,以及此种非正式的互动关系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明代学术的内涵。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包括三方面:一是相较于此前关于明代学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思想史的梳理,其核心即在对阳明心学以及围绕在阳明心学周围的学者们的思想的研究;我们的研究则侧重于学术史的梳理,其核心即在对杨慎考据学以及杨慎学术思想影响所及的考据学群体的相关研究。二是相较于此前多侧重于从背景考察及个案分析的角度来审视明代考据学,我们的研究则从考据学群体视角来进行分析。三是杨慎作为明代考据学领军人物,对中晚明考据学的发展有全面影响,将杨慎与中晚明考据学群体间的互动关系作为考察重点,无疑将全面深入地揭示明代考据学的整体面貌和深刻内涵。

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方面,现有的明代学术史论著,在讨论范围、研究方法上,均受制于思想史的研究,少有学术史著作关注义理学以外的众多学术活动,更遑论这些学术史事实所表达的学科演进,以及对于学术思想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正是以考据学群体研究为切入点,尝试突破这一局限,为明代学术思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另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着重关注宋学义理之下的汉学方法及成就,特别是以杨慎为首的中晚明考据学及其群体的兴起及发展,将对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学术立足文献、不垂空言的民族传统、文化模式,特别是在实践层面上重新审视被视为“空言心性”代名词的中晚明学术实际乃有其重视文献考据的传统大有裨益。

项目负责人简介


朱仙林,文学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兼图书资料室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曾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现已在《文献》《图书馆杂志》《书目季刊》《中国典籍与文化》《古典文献研究》《历史文献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罗泌〈路史〉文献学及神话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7月)。先后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明清考据学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