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木铎73讲——“中华吟诵的魅力”顺利举办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3-04-11浏览次数:793

20234111330分,“木铎”系列讲座第七十三讲“中华吟诵的魅力”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石湫校区博学楼1-5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刚老师主讲,我校文学院邵天松副院长和崔淼老师共同主持。文学院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华吟诵?他指出,中华吟诵通俗而言即是唱歌的调子,而这个调子以现代汉语的声调为基础,在北方方言中是“入派三声”,在南方方言中则是“平上去入”。同时,刘老师还为同学们指出,“吟”和“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吟”是用长音“拖腔”,长言咏叹,节奏较舒缓;“诵”则短音急读,节奏较快,不拖腔。总体而言,吟诵需要“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刘老师还补充到,吟诵是有弹性、有空间感的,具体如何吟诵还需根据个人的体会,从而展现出不同的特色。


接着,刘老师强调,吟诵虽然演绎的空间比较大,但也不是毫无章法的,他总结出了三条规律。第一,平长仄短,即用“吟”的方式来读平声字,用“诵”的方式来读仄声字;第二,北方方言要平高仄低,而南方方言要平低仄高;第三,平直仄曲。他还指出,由于吟诵具有音律美和韵律美的特征,因而被称为“美读”,是一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后,刘老师提到了吟诵与朗读的关系。他认为,吟诵时的代入感和其创造的意境之美绝非现代朗诵艺术所能取代,二者间各有千秋但并无高低之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朗诵和吟诵的区别,领略吟诵独有的魅力,刘老师亲自示范朗诵并吟诵了多段著名诗词。


讲座尾声,刘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崔淼老师在总结本次讲座时谈到:刘老师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讲述了中华吟诵在诗歌欣赏、诗歌创作以及诗歌教学上的积极意义,强调了“入情、入境、入心”在诗歌沉浸式吟诵中的作用,希望能够借此讲座激发同学们对吟诵的兴趣,在诗歌中领略韵律之美,最终让中华吟诵走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