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人文学部教师参加北京大学第八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4-09-24浏览次数:179

2024921日至22日,第八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书院协办。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开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50名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人文学部赵敬鹏副教授、魏丹妮博士、张天骐博士参与了会议,并作了发表、评议。

本次“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与会学者为历次之最。会议首先进行了《文学与图像》集刊第八卷的出版发布会,人文学部赵敬鹏副教授作为《文学与图像》集刊副主编主持了发布会,并通告了集刊编纂的最新进展,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宪章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邦维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明教授分别致辞。随后,与会学者围绕“文学与图像、历史与发展”“东方文学与图像阐释”“文学图像的生产与传播”等多项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对推动文学与图像跨学科研究、扩大这一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921日上午第一场报告中,赵敬鹏副教授作了《论明清小说叙事与运河空间——基于文学与地图关系视角》的发言。他指出,明清小说普遍凸显运河危险而且容易滋生故事的质感,这一笔触同时也为叙事研究提供新的可能。就运河、叙事与明清小说成书的关系而言,世代累积型小说的成书过程,宛如地层叠那样完整保留多个历史时期的运河信息,运河也不失为缩小成书时间范围的新材料。明清小说依托运河出行路线呈现城市布局,围绕运河码头烘托城市环境,并习惯将运河桥梁设定为城市人物聚合与离散的地标,从而完成对城市内部空间的形塑。基于文学与运河地图的关系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明清小说叙事研究的领域与境界。

21日下午,魏丹妮博士作了《俄苏先锋主义诗画中的透视——以哈尔姆斯对马列维奇的书写为例》的发言。她指出,在二十世纪初视觉技术革新的背景下,被看的知觉探索在现代艺术中重振旗鼓。先锋主义作家哈尔姆斯借由至上主义画家马列维奇无物象艺术理念,于视觉叙事中洞察、反思并重建透视对视觉经验起到的显现与遮蔽作用。在文学与绘画的美学联动中,可见不可见之关系从艺术领域延展至偶像圣像之辨的信仰维度,揭示现代信仰中无用奇迹的形式显现。

22日上午第一场报告中,张天骐博士作了《<赤壁赋>及其图像与日本风景游观中的赤壁拟想》的发言。他指出,苏轼前后《赤壁赋》及其图像在江日本户时代以来盛行长久。这一经典题材不仅在文学与图像领域影响日本,也会介入日本人的风景体验,并由此催生众多拟效之游与日本地方的赤壁实景。对此现象加以探析,有助于考察《赤壁赋》及其图像如何在异域日常世界中彰显自身,又是如何赋予日本人一种文图交融的观景之眼。

会议在22日中午落下了帷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并对会议所取得的成果高度认可,并对今后的文学与图像研究进行了展望。与会学者发表感言,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对举办“文学与图像”会议的坚持,并表达了对下届会议召开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