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嘤鸣”系列讲座第五十四讲 爱、启蒙与现代的困境——重读鲁迅《伤逝》与张爱玲《年青的时候》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4-10-03浏览次数:153

2024926日下午15点,人文学部“文心”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暨“嘤鸣”系列讲座第五十四讲《爱、启蒙与现代的困境——重读鲁迅伤逝张爱玲年青的时候》在石湫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代中文学刊》编、华东师范大学文系张春田副教授,主持人为人文学部马炜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姚苏平教授、陈进武副教授,文艺学与外国文学教研室姜雪阳老师和人文学部两百余名同学聆听了此次讲座。

伊始,张老师展示了鲁迅和张爱玲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讲述了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认为经典作家经得起不断重读。而此次研读的鲁迅《伤逝》和张爱玲《年青的时候》表现的都是爱的生成与消失的过程,以及主体的建立与危机问题,背后是对“五四”和“现代性”问题的深层思考。

张老师通过对杂文《娜拉走后怎样》的阐释,呈现出了鲁迅在女性解放问题上与主导启蒙话语之间的区别。鲁迅对娜拉出路的抽象概括,凝聚着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而小说《伤逝》展现了“出走”后的新女性遭遇的现实,与《娜拉走后怎样》构成了深层的语意互涉和对话关系。张老师通过对《伤逝》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指出鲁迅揭示出了启蒙主义的女性解放话语乃至于启蒙取向本身的内在危机。《伤逝》呈现的并不只是新女性的困境,还有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自身面临的困境。《伤逝》中涓生和子君一伤一逝的凄惨结局,体现出鲁迅对于启蒙理性的深刻怀疑和拷问。

在介绍张爱玲时,张老师着重指出张爱玲在电影、绘画和音乐方面的突出天赋使得她的文章极富感染力。张老师通过张爱玲小《五四遗事》《年青的时候》指出其借“男女间的小事情”所表达的深度思考。《五四遗事》表现的是后五四时期,“娜拉走后”的恋爱故事。张爱玲反写五四浪漫主义,不仅是对五四“新文艺”的否定,更是对“五四”启蒙规划“未有完成”的一种揭示。张老师认为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年青的时候》更是能够凸显她的思想底色。张老师从人物、情节、叙事模式三方面重点解读了《年青的时候》,指出主人公潘汝良为代表的五四及新式青年的身份困境:“求新”(新青年主体的危机)与“慕西”(西方想象的单一)。张老师认《年青的时候》是一则现代“寓言”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移植现代性”的困境。

主题演讲结束后,马炜老师做了总结发言。马老师跟现场同学们分享了张老师《讲坛上的中国——民国人文讲演录》的小引文章《“大时代”的声音》中关于阅读大师著作和文学经典的一段话。马老师认为张老师2015年写的这段话,同时也非常适用于今天讲座的讨论对象:鲁迅《伤逝》与张爱玲《年青的时候》。讲座深入分析了两位作家如何讲述青年人的恋爱困境,如何跨越时代和性别差异,共同呈现出中国现代启蒙规划的内在困境。两篇小说对女性独立、个人命运和时代大潮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揭示在现今仍有启发意义。

在最后的提问互动环节,现场同学们围绕讲座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积极提问,张春田老师一一作出了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在重读经典中思考文学大师们对现代问题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