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人文学部在图书馆报告厅成功开展铸魂腾飞 文学·文化·文心——人文通识系列讲座《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的精神向度》。本次讲座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主讲,人文学部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文学院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赵敬鹏主持,人文学部全体新生到场聆听。
蒋教授由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谈起,指出要在古今演变、古今打通的文化基础上,实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精神向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详细讲述了“向度”的含义。
自上古以来,文学不仅是个人情感与内心世界的表达,还是文化印记、民族认同和集体心理的积淀。蒋教授从《诗经》和三星堆文化入手,指出民族文化记忆深根文化传统的观念;而“发愤著书”说、“不平则鸣”说、“诗穷而后工”说等文学创作动机则与“言志”关系密切,是古代文化的“立言”传统和对文章价值重视的体现。《聊斋志异》和《红楼梦》中批判与反叛社会的例子,正证明了作者的创作往往与社会、国家紧密结合。
蒋教授指出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政治都在创新理念上产生了密切联系。古希腊雄辩政治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文政之风,古代中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历史变易观念,“趋新”与“守常”之辩都体现了复古与创新的充分融合。而明清继承和弘扬“以复古为革新”的传统,并且一直延续到近代。值得关注的是,“复古”不是激烈的断裂式的否定,不是“突变”,而是在否定中有继承,在继承中有“再生”和创新。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意见就产生于对文化和文学的创生上。
蒋教授从“民为邦本”思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良心着手,阐释了古代文人文士的精神向度向平民百姓倾斜的论点。为了扩大知名度和文学的影响力,古代作家非常重视文学的传播,即重视读者视野,这也是他们民本倾向的精神向度。不管是白居易还是柳永,都有着向读者倾斜、有读者视野、求读者认可的古代文学创作走向人民的精神向度。
蒋教授以《尚书·尧典》和《文心雕龙·原道》为引释读了善美之论,又从宗白华解释中国美学形上品格的话入手,讲述了“艺道合一”和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道德价值的根源性。
讲座尾声,蒋述卓教授再提习总书记“要做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寄语,他殷切期望当今文艺工作者能沉得下心来,具备艺术定力,创造扛鼎之作、传世之作,能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和艺术境界。
最后,赵敬鹏进行总结。他赞扬了蒋教授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见解,并希望听过讲座的同学能拥有学问的胸怀和现实的关怀,弘扬“德艺双馨”的品格色彩。
本场讲座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而且具有培育文人品格、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激励着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文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