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沈明老师低沉厚重的声音犹在耳畔,在我离开北京西路77号多年以后,每当念及,记忆中那座古朴的老红楼便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尤其是位于一楼的中文系的教室,仿佛还能听见沈明老师那磁性低沉、饱含情感的声音。那声音宛如一道温暖的光束,穿透时空,照亮了我在江苏教育学院生活的那段青葱岁月。
沈明老师与我同年踏入江苏教育学院的大门,彼时他刚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三十出头的沈老师沉稳而儒雅。他深邃的眼睛,闪烁着智慧与洞见的光芒,这种印象在课堂上得到了验证,我们在他的现代文学课堂上总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人文的魅力。或是深情的诗歌朗诵,或是深入的文本探讨,或是文人趣事的讲述……沈老师的课堂总是那么生动有趣。他凭借深厚的学识底蕴,将现代文学的精髓寓于生动的教学之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沈明老师主张的学习不单是坐在课堂里读圣贤书,也要出去感受自然的美丽,感受社会的真实。那时候班里同学大多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前基本上都是一路苦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烟花三月下扬州”只是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沈老师说要让诗句变成现实。于是阳春三月,全班同学在沈老师的辛苦谋划和经济支援下,见到了梦境中的瘦西湖。虽然后来我又多次到过瘦西湖,但是都觉得不如那次的明艳生动。
有时候我们会到筒子楼沈明老师的宿舍去,讨论学习或是单纯地蹭点零食。让我不能忘记的是,面积不大的宿舍里,桌面上总会有一个精致的花瓶,插着一支或一束时令的鲜花,让十几平的小屋立刻多了灵动。虽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了很大的好转,但物质还是相对匮乏的,那束花让我觉得物质的丰富丝毫不会影响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作者:常万志,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1995级校友。现任职于南师附中新城初中黄山路分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