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热爱,躬耕不辍——春风不语化桃李,弦耕不辍育新苗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4-12-19浏览次数:60

2017年,侯超老师从南京师范大学调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任教,至今已有7年。多年来,侯超老师怀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坚守,把青春与智慧挥洒在语言学的土地上,他将教育之路铺满阳光,让一代代学生得以奔向诗与远方。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总书记对人民教师的高度评价,更是总书记对人民教师的殷切期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信念与抱负,言为士则,行为示范,是新时代每个老师的高尚追求,亦与江苏二师“崇德敬业”的校训遥相呼应。

为人师者,展“工匠”魂,做“大爱”人。文学院侯超老师扎根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用细心与耐心让每一位学生向阳而生、善良乐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侯老师总是钻研课程理论,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总是能变出新鲜有趣的知识,让我们这些学生都爱听、爱学。他的课堂就像个欢乐的大家庭,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收获满满。他教过的学生在省级挑战杯的擂台上讲述自己以语言助力家乡振兴的故事,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的奖项;很多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选择任教,继续弘扬教师精神;还有学生选择继续深耕语言学领域,前往更高的学府深造。

侯超老师用他的爱心和热情,点亮了我们每个学生的心灯。我们都特别感激他,也特别敬佩他。他就像个真正的工匠,用他的双手和智慧,打造出我们这一群优秀的学生,也让我们明白了,教育就是一份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去奉献。今天,让我与你说说我们与侯老师的故事吧!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场温暖人心的坚持。侯超老师就是那场遇见中最美的风景,也是那场坚持中最温暖的力量。

我们文学院自2015年起打造的“导师制”,旨在为有志于专注长远发展的学生开辟成长路径,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我有幸成为侯老师导师制的学生之一。基于这一良好平台,侯超老师作为导师带领我们在语言领域深耕,于黔贵村落,于街头巷尾,于城郊乡野,充分践行推广普通话、保护方言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从支教到挑战杯,数不清的日夜里,有我们师生反复打磨文稿的不眠身影,有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的热烈讨论,有满腔的热爱与坚守。在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语言的世界里越走越远,去到了贵州的山山水水,感受到了那些村庄的淳朴,还有那些美丽的方言。

记得那是2022年的某天,上完了《现代汉语》课,我心里对语言学可是热乎得很,就去找侯老师聊天,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自己的家乡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化。于是在后来参加“挑战杯”项目的时候,我们团队也是侯老师带着。那些日子里,我们熬夜打磨稿件,和侯老师一起讨论课题,每次都觉得特别充实。侯老师像是个大家长一样,总是鼓励我们,给予我们信心。

在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和前人成果后,侯超老师与我们一同确定了《关于贵州偏远地区普通话推广与方言现状的调研》课题。暑假,我回到赤水,组织了“推普青年行,不忘乡之音”支教小队,前往丙安镇红军小学开展活动。侯老师耐心指导我们完善策划书,确立“推普青年行,不忘乡之音”主题,深入调查当地语言现状。在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定期与小学生进行双语交流,用普通话教他们读诗、朗诵,点燃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丙安古镇的红一军团纪念馆是红色革命的宝贵记忆。侯老师与我们线上线下紧密沟通,共同策划了“小小红色宣讲人”助教方案,组建赤水学生讲解团,传承红色精神。

 


此外,侯老师还建议我们将双语与乡村振兴结合,通过双语直播带货推广民族美食,助力乡村发展。例如,实践团队尝试将民族特色美食等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添加进普通话学习范本中,引导民族群众通过双语直播带货的方式来“富口袋”,进一步激发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有机循环的良性语言机制。在整个过程中,侯老师时刻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安全,让我们倍感温暖。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校团委、院团委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特别是刘姝、刘莹书记和分团委王亚男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克服了如交通问题、经费问题等不少困难。我们历经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车程,深刻体会贵州山路的高、陡、急后,多次登上海拔800多米的高山开展调研。 


2023年,侯超老师将继续指导我们推进贵州乡村振兴的推普工作。我们组织了“党建引领,双语助力”实践团,紧扣国家政策,深入贵州村镇实地调研,如丙安古镇、五星苗寨等地,全面了解当地语言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64次实地调研,在侯超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实践团队走双语路,做有心人,足迹遍布贵州和云南省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服务学生共300余人,服务群众共计3536人。我们在亲身实践中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切身感受到家乡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并多次向元厚镇人民政府、赤水团市委和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等建言献策,带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家乡赤水的发展贡献力量。


侯超老师带领我们发挥语言学专业所长,彰显新时代青年风貌,在深入贵州乡村感悟时代巨变的同时,紧跟国家推普工作步伐,以提升语言能力为目标,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弘扬红色文化、传播非遗文化、拓展特色旅游文化的赤水市发展道路,让语言资源转化为产业活力,我们师生共同展现出了助力红色地区乡村振兴的担当底色。

流水不返,是一路向前的鼓励;绿水青山,是自然生灵的呼唤。这一路上,在侯超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下,我们团队项目获评2022年创益中国·未来计划比赛全国100强、30强、最佳人气奖、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江苏省选拔赛一等奖。

成长之路,以德相伴。教育之路,以德相随。侯超老师始终坚守育人的初心,永葆教育的温度。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让我们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意识到成就孩子未来的不仅是国家的富强,而且还有环境的熏陶以及孩子本身的努力。成员有人来自贵州本地,秉持着“从故乡来,回故乡去”的信念,在感悟山乡巨变的同时投身推普教育工作。我们团队成员为爱而行,主动承担起重任,一起奔跑在理想的大路上,用双语厚植家国情怀,用行动勇担时代重任。此刻,教育亦形成圆满闭环。

先生”之大,在于大情怀和大境界,有为国为民的大担当;“先生”之先,在于先知,更在于先觉。“大先生”不仅要涵养扎实学识,更要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将品德立在道上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对学生产生示范影响。侯超老师在深爱的教师岗位上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守望满园花开照亮莘莘学子成长之路,不愧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作者:刘悦(文学院2021级学生)、姜秀丽(文学院202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