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青老师二三事——记我的“硬核”导师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4-12-19浏览次数:59

邹青老师是地道的天津人,为人诚挚、热情,早年先后负笈人大与南雍。印象中,她总是素面朝天,算不上现代的摩登,却别有一番澄澈。每每遇见邹老师,她的脸上总带着笑。邹老师说起话来,声音细细尖尖的,不似刻板印象中北方人的口音。许是久日习曲的缘故罢,倒让我这个从小浸润在吴侬软语中的水乡人,生出些“或恐是同乡”的亲近来。

一、治学:爱学术,也爱生活

邹老师的研究,以戏曲史及戏曲理论为核心,兼顾古诗文教学研究。对待科研,邹老师强调问题意识与逻辑思辨。邹老师治学严谨,思维敏捷,她在论文写作指导中一再强调“实”与“细”的重要性。“实”,既包括诚实的写作态度,又包括理据充分的求真精神。她曾教导我们:“空口白话,不能成立”,“底线是一定一定不能抄袭、不能借鉴、不能洗稿。一段话、一个作者介绍、一个作品介绍都不可以。”“细”,则指细致钻研、关注细节。邹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大到选题、框架,小到格式、句读。

传闻邹老师经常“通宵写论文”,而我所亲历的则是她“深夜改论文”。印象深刻的一次,某夜子时,我早已入梦,清早一打开手机,微信那端直蹦出75条语音“批注”,全部都来自邹老师!当时邹老师产期将至,我在惶恐与触动中将语音逐一细听,除却两句夸赞,其余都是对文章的纠偏。前段时间,邹老师感冒频频,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她也未曾怠慢。师之敬业如是,令人敬佩。

邹老师不仅活跃在“学术圈”,同时也活跃在“朋友圈”。在她的镜头下,不仅有曲谱遗珠、鸡窗细语,也有四季之美、生活点滴。每每拜读老师的公众号,我都获益良多,一边赞叹着“原来还可以这样教语文、学语文”,一边又陷入了“为什么我没想到”的沉思中去了。邹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问题常有,而发现问题的眼睛不常有,能对问题作出学理回应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更是少之又少。师之教诲如是,潜移默化。

 

二、陪伴:是良师,也是益友

受益于文学院的导师制培养模式,我从大一时起,便追随邹老师读书、学习。虽然我从未上过邹老师的课程,但她一视同仁,非常尊重我的意愿和选择,鼓励我找寻自己的兴趣点,同时也为我创造各种锻炼机会,给予我中肯的建议,百忙之中,时时帮助。

去岁仲冬,我和李璇的论文双双入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典学”本科生学术论坛。得知此消息,邹老师欣喜万分,并有感于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第一时间发文表示祝贺:“……此时此刻,竟然比我自己第一次出门参会还激动,还忐忑,两位姑凉加油!(爱心JPG)”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有我一人线下赴会。北上之旅,邹老师对我关怀备至,似家人一般,提醒我注意安全,询问我住宿安排,向我传授出行经验,为我介绍同门师友……

邹老师爱读书,也期待自己的学生有读书和探究的自主性。她在回忆自己大学期间的读书情况时这样说:“人大图书馆古典戏曲类的书架有七八排书,我是一本一本看过来的。”好几次,她于书店购书,都会想到导师制的同学们,随手拍照发来。当我对明代图像不甚了解时,她向我推荐《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当我对中国绘画知识一筹莫展时,她又向我推荐《中国画论选择与评介》。临近毕业,她又赠我以书,希望对我日后有所助益。

邹老师和学生相处融洽,亦师亦友。她曾组织学生一起观影,一起游学,一起雅集。她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时常在群聊中分享最新的学术资讯、戏曲演出、就业信息等等。何其有幸,能在我的本科期间遇见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十分感谢邹老师四年如一日的用心陪伴和悉心教导,让我能够坚定信心,成人成师。未来,我也会加倍努力,继续在热爱里发光发热!

作者:施旖(文学院202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