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14时30分,人文学部(文学院)“经典细读”课程开设十周年系列讲座暨“木铎”系列讲座第90讲《漫谈“文本细读”》在石湫校区博学楼1-5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晓主讲,人文学部魏丹妮老师主持,教师代表张天骐、王一典以及人文学部部分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董晓老师围绕“何为文本阅读”这一问题为我们做出了细致的解答。文本细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微观层面的深度解析,旨在捕捉语言表层之下未言明的“潜台词”。这种解读方式要求研究者以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透过文字的缝隙,发现隐藏的意蕴。正如一流作家的语言往往独具风格——即使表达相同含义,其遣词造句也能赋予文本独特的风味。例如契诃夫在《主教》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主角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与宗教职责的冲突,这种矛盾并未直白陈述,而是隐含于对话与场景描写之中。
此外,董老师强调文本细读并非仅依赖直觉,它还需要理论素养的支撑,但绝非机械套用。正如霍桑的《红字》所揭示的,将作家生平与作品简单划等号,或将理论框架强加于文本,都会使解读流于表面。真正的细读应回归文本本身,结合作家所处的语境,在理论与实践的往复中,逐步提升对文学性的洞察力。
接着,董老师就文学批评的流派为同学们梳理了近代文学史上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西方新批评学派提出的“close reading”(细读)强调文本的封闭性,主张文学文本是一个封闭系统,所有对文本的分析都在文本中,不脱离文本,不因文本之外的其他因素而影响对文本的态度。这种方法虽能聚焦语言形式,却可能遮蔽文本的深层内涵。例如,若仅以封闭视角分析李白的《静夜思》,或许能剖析其韵律与意象,却难以触及诗中漂泊者的孤独感与盛唐文化的交织。与此相对,法国批评家圣伯夫与俄国别林斯基的路径则主张“走出文本”,通过作品窥见作家的精神世界。这种批评虽拓展了文学的社会维度,却易陷入主观臆断的陷阱——如对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解读中,若脱离文本随意联系作家生平,反而会为角色贴上刻板标签,忽视其人性的复杂。
随后,董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在现代语境下进行文本细读的正确方式,当代批评者需在“封闭”与“开放”间寻找平衡:一方面借鉴新批评对文本语言的专注,深入分析隐喻、结构等微观元素;另一方面汲取传统批评的宏观视野,关注作品与时代、作家精神的关联。唯有如此,方能避免“见木不见林”或“牵强附会”的极端,真正实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解读。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同学们就“文本细读对未来学习的帮助”以及“如何平衡文本细读的质量要求与速度需求”等问题与董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
讲座尾声,魏丹妮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她首先感谢董晓老师以别林斯基“走出文本”的批评路径与西方新批评“close reading”理论的对比分析为核心,系统梳理了近代文学批评发展脉络。这一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对比讲解,不仅打破了同学们对文本解读的固有认知,更以全新视角阐释了“文本细读”在理论支撑与实践运用中的辩证关系,为同学们未来在文本细读领域的学习与探索打开了全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