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木铎”系列讲座第91讲——何为文本细读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5-04-20浏览次数:10

20254161430分,“木铎”系列讲座第九十一讲《何为文本细读》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石湫校区博学楼1-52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彬彬老师主讲,由人文学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马炜老师主持。人文学部苏扬剑老师、韦黄丹老师以及部分学生参与并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老师以品尝美食为例,借助形象的类比引出“文本细读”这一话题。他指出文本细读不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而是一字一句地读,一字一句地品味。王老师提出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的发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具有对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能力的人,只有所读者是经得起细读的作品,才能让他的细读能力得以显现。因此,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文学欣赏行为,是一个具有细读能力的读者和一部经得起细读的作品的相遇和碰撞,这样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文本细读。

接着,王老师从读者和作品两个层面分析了进行文本细读应具备的条件。他以《声声慢》《夜雨寄北》《秋夜》等文学作品为例,指出一个合格的文本细读者应当具备对语言超乎寻常的敏感度、良好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充分的常识。王老师指出,吸引细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读的是语言的暗示性,并对文学语言和实用语言进行了细致的定义区分。所有经得起细读的作品,都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经得起同一个人反复阅读。二是可以让许多细读者读得如痴如醉,且每一个细读者的感受理解都不尽相同。王老师认为:真正经得起细读的作品,是让每一个细读者都显露出其固有的审美局限的作品。

最后,通过批驳“理论先行”的研究方法,王老师强调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理论品格应当是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理想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理论应当在艺术感受的基础上升华凝结而成。他呼吁同学们将培育理论修养作为学习目标,主动阅读富含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的经典著作。

马炜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马老师强调了王老师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的重视,并和同学们分享了王老师在《一个批评家应该从语言中得到快乐》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如果说,一个作家应该从自己的语言创造中得到快乐,那么,一个批评家就应该从作家创造的语言中得到快乐。”马老师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今天的讲座,即一个合格的文本细读者也应该从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得到快乐。

苏扬剑老师从快餐式阅读盛行的社会现状说起,指出当今读者普遍缺乏文本细读能力,并就“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向王老师提问。王老师指出提升文本细读能力首先需要读者秉持敬畏语言的态度,这种严谨态度不仅体现在研读文学经典时,更应贯穿于日常交流和文字表达中。读者应当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其逐句品读,反复体会语言的精妙,在持续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提升文本细读能力。

在互动问答环节,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踊跃发言,王老师热情地分享了自己宝贵的文本细读经验,并对提问一一作出解答。本次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文本细读的兴趣,传授了实用的文本细读方法和技巧,开拓了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多元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