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嘤鸣”系列讲座第69讲——在日本美术中发现《赤壁赋》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5-05-18浏览次数:13

202551514时,人文学部“经典细读”课程开设十周年系列讲座暨“嘤鸣”系列讲座第69讲《在日本美术中发现〈赤壁赋〉》在博学楼1-520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张天骐,主持人为人文学部张响老师,人文学部部分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张天骐老师以苏轼生平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乌台诗案”事件及其贬谪黄州的历史背景,由此自然过渡到前后《赤壁赋》的创作渊源。张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述了前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并列出其中的名句与同学们一同赏析。随后,张老师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赤壁赋》传播的美术途径,例如书法、绘画、瓷器、手牌等等,使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赤壁赋》的魅力。他指出,日本美术史上现存《赤壁赋》主题作品数量可观,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据文献记载,苏轼在日本拥有自己的迷弟迷妹(辛岛盐井、原采苹)。自江户时代中期(1690-1780)以来,日本出现以七月既望、十月之望为期的赤壁雅集活动,其热度持续至20世纪初。1922年(壬戌)的京都赤壁会影响广泛,得到多方响应,其主事者长尾雨山自称“东坡癖”。由此可见,苏轼的赤壁赋在日本极受欢迎。

紧接着,张老师展示了两张用日本浮世绘表现的东坡赤壁,并提到其实浮世绘在日本美术中从来都不算主流,与其相比,南画更受推崇。南画的概念来自于明代董其昌提出的“南宗画”,崇尚文人气,以水墨为主,重视书法性,藐视职业性。日本南画兴盛于18世纪,衰落于20世纪,其精神与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宗画一脉相承,又具有自身特色。日本南画中的赤壁图数量非常之多,张老师展示了多幅赤壁图,并阐释了如何从画面细节辨认前后赤壁图。他总结了南画中赤壁图的特点,特别指出赤壁图中多题写大段的《赤壁赋》甚至全文。其原因之一是要指明赤壁主题,二是单景赤壁图难以表现《赤壁赋》的全部内容,三则对题赞者而言,题写甚至默写《赤壁赋》是才能的表现,其次对观者而言,《赤壁赋》是可被“读懂”的,不会带来阅读障碍,还会增强愉悦感。此外,张老师还展示了日本美术中以赤壁图为题材的其他艺术形式,有册页、铜版画、石板画、木板画、书法立轴、扇面、屏风、印章、瓷器等等。

最后,张天骐老师做出总结:经典文本的影响力及其深度常被今人低估,而跨文化传播更增添了时空与文化差异的认知障碍。尽管中日文化深度共鸣的时代或许已逝,但相关文献仍保存着珍贵的文化记忆。任何有助于传承记忆、澄清认知的文献都值得重视,尤其是彰显苏轼影响与贡献的研究,即便逆势而行也颇具价值。

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积累积极提问,张老师都一一做了回答,并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鼓励同学们在重读经典中感受中外文化的碰撞。

讲座尾声,主持人张响老师就收藏艺术作品的数量、总价值及个人偏好与张天骐老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总结:张天骐老师以卓越的学术毅力完成了日本美术赤壁图研究。本次讲座不仅系统呈现了其研究成果,更深入阐释了研究方法与路径,使同学们深刻体悟经典文本跨越时空与文化的认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