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木铎”系列讲座第95讲——图像世界:古代东方文学研究的新天地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5-05-19浏览次数:41

202551618时,人文学部(文学院)“经典细读”课程开设十周年系列讲座暨“木铎”系列讲座第九十五讲《图像世界:古代东方文学研究的新天地》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草场门校区教育技术楼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担任主讲人,讲座由人文学部任课老师魏丹妮主持。人文学部教师代表崔淼、张天骐、王一典和基地班辅导员刘赵喆出席了本次讲座,人文学部基地班全体及其他班级部分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陈明分享了自己投身古代东方文学图像研究的契机。他坦言,受赵宪章教授“从文艺理论角度探讨图像与文学联系”观点的启发,意识到图像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由此踏上了研究探索之路。结合时代特征,陈明援引赵宪章“文字时代的图像研究是这个新时代的新人”的论断,巧妙地将“研究新方向、时代新特征、学子新力量”提炼为“三新汇聚”,并以此鼓励在场青年学子以开放的姿态投身图文交叉研究,在学术前沿寻找突破点。

陈明系统梳理了国内文学与图像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以《欧洲与中国美术的跨文化旅行》为切入,深入解读了这部以地图为研究媒介的著作,并指出该书填补了文学研究领域中地图题材探讨的空白。他认为地图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更是融合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元知识的综合体,为文学与图像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此外,陈明以郑岩的《六舟“百岁图”补论》为例,分析其“文中有图、图中有文”的研究范式,提出把握构图元素才是解读图像深层内涵的关键所在。

陈明结合自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详细阐述了团队在古代东方文学图像史料整理中的研究路径。他以《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叙录》丛书为例,介绍该研究系统收录了古代波斯、印度、阿拉伯等多国文学传世名作,并聚焦文本与图像的关联性展开多维比较。团队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收集原始材料与历史文献,为学界提供了实证资料与学术参照。

随后,陈明援引“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强调文学研究必须打破文本与图像的界限,推动二者的深度结合。他还指出研究需以原典插图本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系统考察其发展脉络。通过解析图文互文关系,既能挖掘美学特质、揭示文明传播逻辑,也能启发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审视研究对象,筑牢方法论根基。陈明在总结时着重凸显古代东方文学图像研究的重要价值,点明需把握图文互释核心要点。针对文本层次复杂、文献性质多元等研究难题,他提出应当建立跨学科分析视角,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围绕古代东方文学图像研究的史料收集、文献残缺等问题踊跃提问,陈明结合自身学术积累逐一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在学术探索中保持问题意识,注重图文关联分析与跨学科知识积累,为将来深耕相关领域奠定基础。

讲座尾声,魏丹妮老师进行了总结。她认为陈明老师的讲座如同《神曲》中的引路人“维吉尔”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前沿的研究视角,结合丰富的实例,带大家在文学与图像交织的学术世界好好“游览”了一番。本次讲座通过展现古代东方文学研究中“图文共生”的独特魅力,融合扎实的史料分析与前沿的研究方法,为在场师生推开了一扇重新审视文学传播与文明互鉴的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