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15时,人文学部(文学院)“经典细读”课程开设十周年系列讲座暨“嘤鸣”系列讲座第七十五讲《重新认识散文》在石湫校区博学楼1-52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当代散文领军人物向迅主讲,人文学部副主任陈进武主持了本次讲座。人文学部教师代表韦黄丹出席讲座,人文学部2024级汉语言文学基地班及部分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向迅老师指出,在文学领域,散文常被人们忽视或误解。他呼吁同学们深入探究散文的本质与魅力,揭开其被误解的根源。他首先剖析了大众对散文的认知误区——低估散文的创作门槛。一些小说家对散文存在偏见,认为散文的创作难度远低于小说。对此,他以武术为喻,强调如同武术需扎实根基方能与其他门派招式融会贯通,散文创作亦是如此。尽管散文看似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和固定的情节模式,但实际上它有着内在的尺度和标准。散文的“小”,要求作者具备更高的提炼能力和艺术修养,能够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他还强调散文不是小说的附属品,更不是文学领域中的低端文体,而是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相互辉映,共同构筑了多彩的文学世界。
接着,向迅老师从散文表达方面进一步引领同学深入认识散文。针对部分人对于散文表达不自由,承载能力有限,不足以表现复杂人生的质疑,他明确指出,散文的自由恰恰体现在它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上。无论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是琐碎的日常生活,散文都能将其纳入笔下,展现出人生的复杂与多样。向迅老师借此阐明,散文的承载能力并非体现在篇幅的长短、情节的繁简上,而在于它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引发共鸣与思考。
最后,向迅老师指出,一切创意都源于问题,散文创作也不例外。在当今社会,生态文学以散文为载体,通过描绘自然之美、揭示生态危机,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这种针对现实问题展开的散文创作方向,彰显了散文在反映时代、关注社会方面的强大生命力。
在互动交流环节,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相关问题,向迅老师耐心解答。他表示,对于散文写作,我们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与时俱进。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古人,而应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他也鼓励更多的创作者尝试生态文学、废墟构想等新颖的题材,让散文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讲座尾声,陈进武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讲座旨在引领同学们打破对散文的误解,激发同学们深入挖掘散文内涵的兴趣,推动散文创作在继承与创新中持续发展,使散文在文学的长河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