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木铎”系列讲座第97讲:太守诗人谢灵运——被历史淹没的良吏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5-06-30浏览次数:10

2025年6月17日14时,人文学部(文学院)“经典细读”课程开设十周年系列讲座暨“木铎”系列讲座第九十七讲“太守诗人谢灵运——被历史淹没的良吏”讲座在我校石湫校区博学楼1-52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理事、韩国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姜剑云主讲,人文学部崔淼老师主持,人文学部史俊超老师及部分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姜剑云老师便抛出问题引发思考:“你眼中的古代官员与文人是怎样的形象?” 。随后,姜老师从永嘉郡的历史背景与地理风貌出发,讲述了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的缘由。史书记载中谢灵运政绩不佳,与当地众多以“康乐”“谢公”命名的文化遗存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矛盾引起了同学们的探究兴趣。

接着,姜老师以“良吏不仅是行政角色,更是文化担当”为核心观点,着重讲述谢灵运追慕良吏龚遂、汲黯的从政理想。他结合《游岭门山》诗分析道:“谢灵运以‘龚汲称良吏’自比,虽身为贬官却以‘幸莅建德乡,民怀虞芮意’表明治政决心。”谈及农业治理时,姜老师指出谢灵运的施政逻辑极具系统性——通过《种桑》诗发起“桑蚕富民运动”,以“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的民本思想动员乡民。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局限,谢灵运巧妙规划了“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这一围海造田构想,既借鉴卫文公移民复国的典故,又开创了瓯越水利工程的先河。

其次,在教育与学术板块,姜老师以儒家“庶之—富之—教之”的治理链条为框架,解读谢灵运的教育布局。针对“永嘉辨宗学派”的学术贡献,姜老师通过时间轴对比南宋永嘉学派,强调:谢灵运组织法勖、僧维等僧人形成学术团队,以“辨宗”为课题探讨儒佛融合,比叶适学派早八百年开创了永嘉学术的体系化研究。姜老师特别展示了《金刚经》谢灵运注本的明代刻本图片,补充道“这位山水诗人翻译佛经时首创‘意译’法,其学术影响力穿透宗教壁垒,成为汉语言文化交融的活标本。”

在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讲座主题向主讲老师积极提问。有同学针对谢灵运“纯粹文人”的刻板印象发问,姜老师结合《宋书》记载与谢灵运诗文手稿,进行细致解答,并建议同学们结合多维度史料还原历史全貌。

讲座结尾,崔淼老师总结道:打破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关键在于以“文本细读 + 史料互证”的方法重新审视历史。汉语言专业学生应秉持这种多维视角,“在解读经典文本时,既要品味文学美感,更要挖掘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与文化基因,这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层路径。”本场讲座通过鲜活的案例剖析与方法论引导,为同学们提供了重新认知历史文人的学术视角,更启发了专业学习中“文史互鉴”的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