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薪续华章,青春励志承星火——人文学部“青葵”支教队暑期社会实践(三)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5-07-05浏览次数:10

2025年7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青葵支教队携手南京溧水三星村居委会,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文脉传薪续华章,青春励志承星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三星村村委会,开展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系列课程,旨在帮助小朋友们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激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推动其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025年7月2日,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以“指尖塑史,泥韵传文”和“纸映山河,拳守初心”为主题的课程,悄然开启了一场跨越三千余年的奇妙对话。

一、“指尖塑史,泥韵传文”

汉字源起——刻痕里的山河诗

李冉同学通过提问“有多少人知道甲骨文?”点燃了小朋友们的兴趣,以此开启这场“指尖塑史”之旅。她通过生动的视频,引领大家追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的诞生、发展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象形文字的魅力跃然眼前——“日”中一点蕴光华,“山”形逶迤见峥嵘,“水”纹流转生碧漪……先民们仰观日月星辰,俯察草木人伦,以刀为笔,将天地万象的轮廓与神韵凝练于甲骨刻痕之中,带来了汉字文明的初啼。

安阳厚土——千年文明的实证

接着,李冉同学将大家的思绪引向河南安阳——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她讲述道:殷墟遗址,以其出土的甲骨与青铜重器,实证了三千年前商王朝的恢弘气象;中国文字博物馆,则如一部立体的汉字史诗,从甲骨契刻的源头直贯数字时代的洪流。这座“七朝古都”,既是《周易》玄理的诞生地、红旗渠精神的沃土,也是司母戊鼎沉雄之气的根源。中华文脉在此绵延赓续,蔚然成荫。小朋友们听得入神,对神秘古老的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欲。

泥韵新生——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活动进入实践环节,李冉同学引导孩子们参与“猜甲骨文”游戏,辨识“牛、虎、蛇、羊”等象形文字,并借“守株待兔”的典故启迪思考。随后,孩子们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与指导下,亲手拿起粘土,将刚刚认识的古老字符,特别是自己的生肖属相,一一捏塑成形。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在孩子们指尖的温度与童真的想象中,被唤醒、被重塑,获得了新生。粘土与甲骨文在童趣中交融,历史在掌心跳跃。

结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一堂课的时间虽短,但文明的种子已然播撒心田。孩子们指尖揉捏的,不仅是陶土与文字的形态,更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认同。那些源自日月山川、生活百态的古老密码,在童真的想象与泥土的温度里,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光彩。当孩子们亲手“捏”出自己的生肖属相,当汉字的奥秘在他们心中悄然揭开,那穿越三千余载时空的智慧之火,必将在新一代的掌中相传,继续照亮未来的漫漫长路,生生不息。

二、纸映山河,拳守初心

纸本一,撕成二,间生万物

沈婷婷同学以《清明上河图》的撕纸作品为引,带领小朋友们走进这门古老艺术的奇妙世界。接着,她从三个主题展开,配合丰富多样的撕纸作品,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功夫基本功,少年真武功

曹敏敏同学与黄秦妍同学,一个从理论层面讲解太极文化,一个从实践层面进行五步拳的动作示范,对每个动作一一分解教学,调动起小朋友们的兴趣,带领小朋友们逐步学习。小朋友们学得兴致勃勃,甚至主动跑到台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的气氛活跃至高潮,每一个小朋友也在此时化身为功夫大师,在快乐中领略着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今天的理论课程在欢乐的气氛中度过,欢乐之外,更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志愿者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撕纸艺术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一纸千变”的东方美学智慧;而太极五步拳的教学,则让他们在挥拳踢腿间体会到中华武术“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哲学精髓。  

这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课堂,让古老文化焕发出青春活力,让非遗文化跃出新高度。期待这次课堂真正走入孩童心中,像撕纸一样激发创造,像五步拳一样温润入身,让中华文化在小小传承者手中撕出万象,舞动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