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非遗双绝,榫武共彰”溯迹
——木拳间的千年风骨
2025年7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青葵支教队携手南京溧水三星村居委会,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文脉传薪续华章,青春励志承星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三星村村委会,开展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系列课程,旨在帮助小朋友们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激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推动其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025年7月3日,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以 “匠心榫卯”“中华武术” 为主题的沉浸式文化课堂。志愿者们通过文物动画演示、传统武术实操等互动形式,带领学生们穿越千年文明,共同在实践中破译榫卯工艺的智慧密码,感受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核。
榫卯匠心:千年木艺的古今对话
谷昀同学通过一段精美视频展示榫卯的结构,将小朋友们带入传统木艺的奇妙世界。她以鲁班锁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木工祖师”鲁班的传奇故事和明代木匠皇帝朱由校的趣闻轶事,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了解榫卯历史后,课程重点介绍了这一传统工艺在古建筑中的卓越应用。从北京故宫的恢宏壮丽,到应县木塔的千年不倒;从祈年殿的精巧构造,到万荣飞云楼的“中华第一木楼”的美誉,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孩子们惊叹不已。此外,谷昀同学还特别分享了红军长征时用榫卯原理快速搭建渡河浮桥的红色记忆。这表明传统工艺不仅承载着古人的建筑智慧,还在革命年代焕发新生机。
武术风华:刚柔并济的精神解码
曹敏敏同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活力十足的武术课。课程从复习五步拳开始,曹敏敏同学逐一示范拳、掌、爪、勾等基本手法,以及弓步、马步、虚步等步型,孩子们认真模仿,一招一式间尽显少年英气。
在文化讲解环节,曹敏敏同学讲述了岳飞少年习武、张三丰创拳、霍元甲、杨威、李小龙等人的传奇故事,让孩子们领悟武术“自强不息、以德服人”的精神内涵。课程最后,孩子们参与趣味问答,总结复习了学习内容,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结语
这两节课程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榫卯工艺的匠心独运和武术的刚柔之美。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喊出“自强不息”的武术口诀时,榫卯的木质纹理与武术的刚劲拳风,正共同在他们掌心刻下文化自信的最初印记。青葵支教队的志愿者们用青春的热情和专业的知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相信在未来,支教队将继续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让中华文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贰:“非遗传承,泥塑童趣”溯迹
——陶纹间的神话密码
“小朋友们看屏幕!这只长着人脸的猴子藏着奇妙秘密——”沈婷婷同学轻点PPT,泥泥狗插画的竹孔瞬间被放大,“虽然我们看不到实物,但想象一下,当手指按下这里,清脆的哨音就会像林间鸟鸣般响起!”随着光标滑动,投影里黑底红纹的太阳纹泛起金色光晕,仿佛穿越时空的年轮。她将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动画与泥泥狗重叠,笑着解释:“传说这些怪兽是守护伏羲陵的灵兽,所以又叫‘陵狗’呢!”当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与泥泥狗葫芦纹在屏幕上重合,跳动的四色光点揭开五行学说的神秘面纱。面对孩子们“为什么画圈圈”的追问,她点开新一页:“这是古人的‘祝福符号’,每一笔都蕴藏着对生命的祈愿!”
泥土里的神话:泥泥狗的文化溯源
“淮阳的黄胶泥要反复捶打四十九次,才能变成泥泥狗的‘皮肤’!”PPT里匠人用双手将泥团塑成怪兽形状,当煮染工序的动态画面中黑锅翻滚时,孩子们惊呼连连:“原来黑色是‘煮’出来的!”在纹饰课堂上,沈婷婷同学放大高粱秆画笔的特写:“古人用它作画,一笔一画都是故事。”对比图里,泥泥狗的草帽虎纹与商周青铜器纹路隔空呼应,“这些跨越千年的相似线条,蕴藏着祖先对平安、繁衍的永恒期盼。”孩子们凑近屏幕,仿佛触摸到了远古文明的温度。
指尖上的新生:当传统纹样遇见黏土创意
实践桌上,超轻黏土如彩虹般铺展。“老师,我想用紫色的黏土做件披风!”扎马尾的小姑娘举着半成品跃跃欲试。志愿者滑动PPT,“创意库”里往届作品惊艳亮相:渐变黏土编织的羽翼轻盈欲飞,立体齿轮状太阳纹透着未来感,重组的葫芦纹化作绽放的花朵。当最后一只黏土泥泥狗诞生,教室里满是惊喜与赞叹:五彩鬃毛在光影中流转,金银云纹缠绕出祥瑞之气,黑灰底色搭配荧光橙绿,传统纹样在新潮创作中重获生机。这些凝聚着童趣与巧思的作品,正以柔软的姿态,让古老图腾在新时代的指尖上继续生长。
老茧与童真对话:非遗传承的跨时空握手
“把作品带回家时,记得轻轻触摸这些纹路。”志愿者轻点PPT,屏幕上瞬间呈现出百年前匠人布满老茧的指纹印与孩子们用黏土按压出的独特图案。“看,这深浅不一的痕迹,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握手。”收拾材料的间隙,背着书包的男孩突然转身,眼睛亮晶晶地说:“老师,下次我想用3D打印,让泥泥狗的花纹会发光!”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中,传统纹样的基因,正借着童真的想象,在数字时代的土壤里萌发出新的枝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