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青葵支教队携手南京溧水三星村居委会,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文脉传薪续华章,青春励志承星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4日,志愿者们开展以“纸杯焕新,非遗传承”为主题的课堂,带领小学生们用废旧纸杯创作手工花篮,在环保实践中破译传统技艺的文化密码。而“红米寄情,纸藤传魂”主题课程的开展则旨在借红色实践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在交融中焕发新活力。
壹:“纸杯焕新,非遗传承”
经纬千年:花篮里的文明对话
“花篮技艺里蕴藏着各民族的智慧。” 志愿者徐娜展开讲解:先秦花草束的雏形凝聚着先民共同的审美,汉唐竹藤编篮工艺在各民族交流中成型,宋元时期汉族插花艺术与少数民族编织技艺交融,让花篮造型更丰富。明清时,江南汉族竹编的精巧、闽南畲族纸艺的灵动、西南少数民族彩绳编织的绚丽,共同构成非遗花篮的多元谱系。
在节庆象征环节,志愿者展示图文:春节牡丹花篮寓意富贵吉祥,中秋桂花篮寄托花好月圆的愿望,端午艾叶篮蕴藏着驱邪避瘟的祈愿;婚礼上百合玫瑰篮代表百年好合,寿宴中松柏寿桃篮传递福寿安康。“原来花篮里藏着这么多吉祥话!”孩子们盯着图片轻声感叹。
纸杯焕新:非遗纹样的环保转译
“为什么选纸杯?因为它环保、易操作,还能让传统技艺‘活’起来。”志愿者举起废旧纸杯讲解跨界逻辑。现场展示的案例中,纸杯被改造成带镂空花纹的迷你花篮,杯身拼贴的“福”字与缠枝纹,正是非遗吉祥图案的现代转译。
材料台上,废旧纸杯、彩绳、干花与工具整齐摆放。志愿者将纸杯裁剪并演示后,孩子们分组创作:有人将编织的小雏菊贴于篮身,有人用麻绳缠绕出竹编质感。“我要把花篮送给奶奶,她最爱养花。”一位小姑娘边粘贴装饰边说。志愿者在进行实践指导时,不时有孩子举着作品询问纹样寓意,传统文化在指尖互动中悄然传递。
活动尾声,志愿者以“花篮结构”作比:“底座是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篮身的每一片纸杯代表各民族的独特创造,而缠绕的麻绳就是团结的纽带。” 这场融合非遗传承与环保理念的实践,让青少年在动手过程中直观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埋下具象化的认知种子。
贰:“红米寄情,纸藤传魂”
背包启忆,光盘承志
杨子怡同学以“背包猜物”的互动游戏抓住小朋友们的目光,当大家兴奋地喊出鸡蛋、牛奶等答案时,她顺势展示红军背包里的土豆、红薯,将“红军饭”的故事带入课堂。随后,她讲述红军在封锁时期采红米、煮南瓜的艰苦岁月并领诵《红军饭之歌》,让小朋友们感受“每一粒米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克时艰的力量”。接着,她用五位现代小朋友模拟过草地和《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让红色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最后,她以“今昔对比”引导小朋友们思考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发起“做光盘小卫士”的倡议,鼓励大家珍惜粮食、传承红军精神,并回家分享故事,践行光盘行动,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
纸绽山花色,藤牵民族情
林先慧同学呼应杨子怡同学的“红米长征”理论课,开设“纸藤映山红”手工课。她以山茶花为创作主题,阐释“山茶抗雪”象征革命者坚韧品格;她将井冈山杜鹃意象转化为手工符号,展现“各民族共护革命火种”的共同体精神。随后,她带领小朋友们用红黄绿三色皱纹纸制作纸藤花,边示范剪花瓣、缠花杆,边讲述“长征中各民族战士共享青稞面”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折叠粘贴间感悟:红色花瓣是革命精神的传承,绿色花托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志愿者在协助指导时,常轻声提醒“花瓣要像各民族手拉手那样对齐”,让小朋友们在动手实践中,以纸藤为媒,将红色记忆与共同体意识编织进指尖的每一朵“山茶花”里。
结语
今天的红色教育课程在热情的互动与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轻松氛围的背后,是革命精神的生动传递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悄然培育。杨子怡与林先慧两位同学以“理论浸润+实践体验”的创新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红色基因与团结奋进的种子。从红军背包里的红薯土豆,到纸藤花上的红绿交织;从《金色的鱼钩》里的奉献精神,到山茶花中象征的共同体意识——孩子们不仅触摸到革命历史的温度,还领悟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
这场别出心裁的红色教育活动,让长征精神褪去历史的尘埃,化作孩童手中跃动的纸藤花、餐盘里践行的光盘行动。期待这些精神养分能真正融入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像红军饭里的红米一样滋养坚韧品格,如手工课上的藤蔓般编织团结信念,让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小小传承者手中继续传递,照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