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领航,智趣狂飙——人文学部中华文化传承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5-07-31浏览次数:10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025年7月,为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AI领航,智趣狂飙”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前期培训活动。该项目以“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目标,通过“AI+短视频”等形式推动典籍现代化传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01“两个结合”—— 打造可复制的“AI+文化”范式

本次实践项目以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学院专业师资力量,组建了由赵敬鹏、苏扬剑、崔淼、邹青、仇奕翔等教师指导的师生团队。实践内容涵盖朗诵与口语训练、AI技术应用、爆款视频拆解、文案创作与视频剪辑等多元模块。南京传媒学院专家任丹受邀开展AI创意讲座,为学生提供前沿技术指导。此外,团队还将聚焦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爆点,分组创作短视频文案,并通过实践拍摄与剪辑,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传播力的原创内容,计划在实践结束后形成系列短视频成果,为学院积累教学素材,同时孵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IP。

6月30日上午,崔淼老师“诵读的基本观念与方法”的培训课程,通过理论指导与当堂实操,指导同学们将经典文本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视听语言。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情景吟诵成功经验基础上,崔老师特别强调“吟诵+微表情+肢体语言”的三维呈现,建议学生用AI配音工具优化朗诵效果,实现“传统吟诵现代化表达”,并通过指导纠正大家诵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的不足,引申出我们平常诵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抓整体、抓重点、抓感情实质”的解决方法。

6月30日下午,邹青老师主持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问题聚焦”工作坊尽显师范特色。邹青老师抛出的“为什么研究语文教材”“如何研究语文教材”这两个问题引发同学们深思。通过分组研讨,从而鼓励同学们从文化认知差异、跨学科教学等维度提出解决方案。邹老师特别指出“在语文教学中,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帮助我们发现经典与当代青少年的精神连接点。”

南京传媒学院任丹老师的“AI创意讲座”带来跨界思维碰撞。任老师以亲和的讲述拆解设计思维,从概念内核到实践流程,再到具体应用场景,层层递进。同时带领同学们尝试用“设计思维五步法”让AI输出逻辑严密的方案,用SCAMPER创意法激发多元灵感……因为AI的真正价值,从不在于“取代”,而在于打破思维的疆界。AI更像是一座桥梁,让“越界”探索成为可能,让跨界创新有了支点。正如任老师在讲座中所强调的:“技术是放大器,创作者的文化素养才是核心竞争力。” 技术迭代的背后,始终是思维方式的革新。

三位导师的课程形成“经典解读—教育转化—技术呈现”的教学闭环,充分体现项目“文理交叉、师范底色、技术赋能”的特色。后续实践中,学生将融合导师指导,产出系列“典籍新说”短视频,进而实现“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项目愿景。

02三段进阶—— “1+N”线上线下混合实践模式

本次实践活动分前中后三期进行,前期聚焦学生核心能力锻造,在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赋能培训,集中开展口播训练、中小学语文教材问题聚焦、短视频脚本策划、AI创意讲座、视频剪辑等活动进行技术筑基,并由专业教师及技术团队提供相关指导。

中后期,团队将以“老师的老师来了”账号为依托,在微信视频号与抖音双重平台加持下,积极探索“AI+文化”范式的有效路径,并进行分布式属地实践,通过腾讯会议以及钉钉进行远程协作与进度跟踪,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落地执行。

相信唯有多方协同,才能让经典借助技术焕发新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文化应有的生命力。此次实践活动将持续推进,并建立长效化机制,后续成果将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展现师范院校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担当,为推进全民阅读贡献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