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航,智趣狂飙——人文学部中华文化传承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5-08-06浏览次数:1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2025年7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AI领航,智趣狂飙”中华文化传承团深入如皋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为核心目标,通过“AI+非遗”创新模式,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路径。

本次实践团队由文案策划、模特表演、配音解说、新媒体运营等多专业背景学生组成,实现了专业互补,促进了协作高效。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文案人员负责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策划人员精心设计实地调研方案,剪辑人员运用AI智能剪辑技术提升后期制作效率,潘卫、蔡丽等成员则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以及AI技术为文化传播增添新活力。

7月6日,团队正式启动如皋文化实地调研活动。成员们首先来到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水绘园林甲江南”美誉的水绘园。团队运用AI智能构图技术,精准捕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诗意瞬间,每一处景致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AI辅助分析,团队深入挖掘园林建筑背后的文化符号,用现代科技手段诠释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

随后,团队深入冒辟疆纪念馆,在古朴典雅的氛围中感受明末清初文人的风骨气韵,并通过AI视觉以及思考大模型提取关键文化要素,为后续视频制作提供素材。

东大街的市井烟火气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展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

7月7日,团队走进李昌钰博物馆,学习“华人神探”的刑侦智慧,感受科学探索的严谨态度。团队特别关注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探讨AI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价值,为项目注入科学精神内核。

在如皋奥体中心,团队成员感受现代体育文化的活力与激情,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表达方式,进一步思考如何用AI技术架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入了解如皋传统非遗项目。红木雕刻作为如皋重要的传统工艺,每一刀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技艺传承。团队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分析雕刻纹样的文化内涵,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传统技艺的精髓,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索新路径。

如皋木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团队成员深入体验木偶戏的表演技巧,尝试运用AI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传统表演动作,通过AI语音合成技术保存经典唱腔,让传统艺术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蓝印花布作为江南地区重要的传统印染工艺,浸染着浓浓的乡愁情怀。团队运用AI色彩分析技术研究传统染料配比,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传统工艺流程,探索如何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

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充分运用AI智能剪辑、语音识别、图像分析等前沿技术,让传统文化素材以更加丰富生动的形式呈现。AI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后期制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提供了全新可能。通过“AI+文化”的创新模式,历史场景与非遗文化以崭新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为文化传承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此次“AI领航,智趣狂飙”中华文化传承团如皋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数字化记录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挖掘了如皋丰富的历史文化与非遗资源。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探索“AI+文化”的创新路径,用青春智慧和科技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