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AI领航,智趣狂飙”中华文化传承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为核心目标,通过“AI+非遗”创新模式,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路径。
童蒙启智:AI种子播撒文化沃土
7月28日的社区公益暑托班,是实践小队播撒文化种子的第一站。面对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眸,谷昀同学化身科普使者,将人工智能的奥秘娓娓道来。她没有停留于技术的浅层讲解,而是巧妙引导孩子们畅想:当AI遇上剪纸、书法、神话传说,会绽放怎样的文化奇景?在互动问答间,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愈发明亮,仿佛已看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技羽翼下的蹁跹舞姿——文化传承的创新意识,已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馆阁寻踪: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回响
8月2日至3日,团队的足迹遍布东海水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与科技馆。水晶博物馆里经匠人巧手雕琢而成的水晶作品,从冰清玉洁的晶簇到巧夺天工的摆件,每一道纹路都凝结着创作者的匠心;历史博物馆的斑驳展品,诉说着东海大地的千年故事;科技馆的前沿技术,则勾勒出未来的无限可能。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团队成员不禁思索:如何让沉睡的展品“开口说话”?团队尝试构想:若用AI解析匠人手稿,为水晶雕刻品撰写专属小传;若让展品通过虚拟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参观者戴上设备便能与古人“对话”——展馆将不再是沉默的陈列室,而是流动的文化长河,让每一位驻足者都能触摸历史的温度。
文心溯源:从纸面到大地的文学巡礼
8月4日,实践小队踏上了追寻文学基因的旅程。朱自清文化园里,15亩的园区内,金石园的厚重、怀清廊的雅致、清气堂的庄重、清友轩的静谧、清风书屋的墨香,共同构建出这位散文大家的精神家园。驻足其间,仿佛听见《背影》中深沉的父爱在时空里回响,让人更深刻地理解到文学创作与故土情怀的血脉相连。
随后,团队走进东海高级中学的则臣书屋。徐则臣作为江苏第四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其笔下的《北上》如一条流动的运河,承载着故乡的记忆与时代的变迁。“童年和故乡给我提供了所有写作母题”这句肺腑之言最为动人。
自然悟道:山水间的文化底蕴
8月5日,西双湖的碧波与羽山的苍莽成为团队探索的新坐标。西双湖的澄澈如镜,映照出东海的灵秀;羽山的古老传说,沉淀着先民的智慧。行走在山水间,情思不断飞扬:水晶的晶莹与湖水的剔透是否同源?羽山的神话与《北上》的运河叙事是否暗相呼应?
从社区课堂到博物馆阁,从文学园地到山水之间,实践团队以AI为笔,书写文化传承的当代故事;以创新为泉,滋养文化延续的时代之花。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而在于联结——联结古今、联结虚实、联结科技与人文。在东海这片土地上,这场探索仍在继续,每一步前行,都是对“传承中突破,坚守中新生”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