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AI领航,智趣狂飙”中华文化传承团实践小队深入淮安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聚焦于因水而兴的淮安的发展情况,思考其在当下如何继续发展。
淮安,这座枕水而居的运河之都,以千年水文为脉、人文为魂,书写着新时代的“边城”故事,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从漕运枢纽到文化高地,淮安用行动证明:当水文融入城市,每一滴流水都能激荡出创新的浪花。
01一城水韵:运河里的古今交响
站在运河畔,青砖花街的烟火气与漕运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交织。淮安作为极少数完整见证邗沟肇始、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这三段历史的城市之一,正在持续焕发活力。
走进漕运博物馆,看着陈列的漕船模型与盐商账册,似乎当年漕船往来、盐商云集的繁华景象就浮现在眼前。
淮扬菜博物馆内,文楼汤包的蒸汽与茶馓的酥香交织,诉说着“南船北马”的饮食传奇;古镇的非遗课堂上,淮安茶馓的制作技艺正传向全球;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街上,文楼汤包的古香古韵与光伏产业园的现代光影交织,共同诠释着“因水而兴”的淮安智慧。
淮安是西游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城内的西游主题花窗与城外的西游乐园共同搭建起文学IP与当代文旅的桥梁。西游乐园年接待游客量突破万人次,成为全国文旅融合标杆之一。
从韩侯祠、关天培祠堂、状元府到周恩来故居,淮安一直见证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期举办的“‘This is Huai’an’中外青年记者看淮安”活动中,许多国际记者们都被非遗技艺与伟人故居深深触动。此次活动让各国文化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与共鸣。
而淮安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文化面貌并不拘泥于此,它还在通过《北上》影视剧、环里运河马拉松等新载体将运河文化继续传递下去。
02人文反哺:“没落边城”的新生
电视剧《北上》以运河为轴创下收视纪录;淮安大运河夜游航线入选交通运输部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淮安高铁站日均载客量突破万人次;淮安光伏产业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
此外,125公里的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正串联起淮安城内与城外的诸多文化地标。这座城市将漕运枢纽升级为长三角北部交通枢纽中心,并且正积极打造着文化中心。
03未来之路:从水运枢纽到多维发展
淮安正构建着“铁轨追光、文脉生金”的新格局:连淮扬镇高铁贯通南北;光伏产业与新能源汽车基地拔地而起;文旅融合示范工程通过“图书进商圈”“非遗活化计划”等方案赋能商业街区;清江浦区季度接待游客量呈持续增长趋势。
正如里运河研究专家所言:“淮安把漕运智慧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这座“四水穿城”的古城,如今正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姿态,续写着当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