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AI领航,智趣狂飙”中华文化传承团深入泰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以红色精神为引领,以地方特色为载体,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文化探索之旅。
一、红色记忆:黄桥战役纪念馆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这座承载着革命烽火的红色地标,生动再现了1940年新四军以少胜多、扭转华中战局的辉煌历史。
青砖灰瓦的院落里,1940年的枪声仍回荡在斑驳的弹痕间,陈毅元帅那句“黄桥烧饼千万箩”的豪言,与支前民工的独轮车辙一同成为历史的印记。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的展柜中,一杆磨亮的老步枪与半块焦黄的“黄桥烧饼”静静对望,诉说着1940年秋最惊心动魄的时刻——3万敌军压境,7000名新四军将士用刺刀挑破封锁线,12万只烧饼从百姓灶台飞向前线。
从战略地图上的红蓝箭头,到乡亲们纳的千层底布鞋;从指挥部的煤油灯到战壕里传唱的《黄桥烧饼歌》——被这座苏中小镇用砖木建筑收藏起来的,不仅是以少胜多的军事传奇,更是一个政党深得民心的奥秘。当智能导览器放出最后一声军号,人们会明白:黄桥的胜利,从来都在人民的热血与面香里。
馆内珍贵的文物、影像和复原场景,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黄桥决战”中军民同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团队成员虞尧感慨道:“黄桥战役不仅是军事奇迹,更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写照。我们要让这段历史‘活’起来,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火炬。”
二、舌尖上的非遗:黄桥烧饼
在黄桥老街,团队探访了闻名江苏的“黄桥烧饼”。这一源自战役期间“支前烧饼”的传统美食,如今已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酥脆的外皮、咸甜的馅料,不仅是泰州人民饮食文化的体现,还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
队员们走进黄桥老巷,在记录工艺传承故事的同时,还听到了许许多多的黄桥老一辈故事。
“天微亮时,黄桥镇的老炉边已排起长队,烧饼师傅用擀面杖敲击案板的节奏,恰似唤醒小城的晨钟。”老茶客们掰开烧饼蘸一口烫干丝,就着鱼汤面的鲜醇,晨间的市井喧嚣便成了生活的散文——生活之味,尽在这一碟一箸的慢功夫里。 食物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土地与人情的融合”。泰州早茶的一盅茶、一笼蟹黄包、一块烧饼,皆是市井生活的“活态散文”——茶馆里飘着的家长里短,灶台边传承的手艺匠心,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贴近生活。
团队队员朱晴感慨道:“一壶茶,几味点心,市井烟火在晨光里缓缓舒展。黄桥烧饼的酥香、烫干丝的鲜滑、老街茶馆的笑谈,都是时光写给泰州的情书——早茶桌上,尽是生活本真的温度。”
三、水浒文化:施耐庵文化园
在泰州兴化,实践团队走进“施耐庵文化园”,探寻中国古典文学巨著《水浒传》的成书脉络。
文化园内,仿宋建筑群与人物雕塑共同构建了一个叙事场所。通过研读相关碑刻文献,成员们了解到《水浒传》是部世代累积型小说,它发端于北宋末年的民间起义,在元杂剧、话本中不断演变、成熟,最终在“施耐庵”笔下集其大成。
穿过园门,“千秋才人”“笔峻秋千”两块匾额引人深思。左侧的创作场景代表着文人对民间故事的整理加工,右侧的人物群像则彰显着集体的力量。木刻纹路间流淌的不仅是墨香,更是世代说书人口中的传奇。
这里的水道网络如同故事传播的路径,将市井巷陌的说书声、勾栏瓦舍的戏曲唱段汇聚成流。施耐庵的贡献在于将这股故事洪流疏导成篇,既尊重了其本性,又赋予其新貌。
团队队员朱佳萍感悟道:“《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恰似兴化的水系,源头活水来自民间,支流汇聚形成规模,最终由施耐庵这样的‘水利专家’疏浚成渠。那些鲜活的英雄形象在茶坊酒肆、田间地头流传了数百年。”
四、古韵今风:泰州的自然与人文
除红色资源外,团队还走访了泰州城河、溱湖湿地及梅兰芳纪念馆,感受“水城慢生活”的独特魅力。溱湖的摇橹船穿梭于芦苇荡间,梅派京剧的婉转唱腔回荡在古典园林中,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相辉映。
细雨朦胧中,实践团的成员们挥手告别泰州,但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烟火味道和文学气息,早已深深印在心间。黄桥的烽火岁月、烧饼的酥香绵长、施耐庵笔下的江湖豪情,无一不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泰州,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现代的活力,它像一本翻不完的书,等待更多人细细品读。青年一代应当在这份文化的滋养下继续前行,让泰州的故事传得更远、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