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AI领航,智趣狂飙”中华文化传承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为核心目标,通过“AI+非遗”创新模式,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路径。
寻根文化脉络,构建实践体系
7月中旬,实践分队提前采用图书馆研学、进文化部门等调研方式,对盐城的地域文化进行了全面研究,综合历史、现实和发展,系统梳理出“红色铁军精神、白色海盐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生态湿地”的文化脉络。7月下旬,实践分队横跨南北,深入走进中国海盐博物馆、新四军文化纪念馆、盐渎水街、黄海森林公园等特色文化场所,用脚步丈量盐城四色热土,用心灵感受地域文化内涵,以青年视角探寻AI文化传承新路径。
追寻祖先足迹,解析文化基因
盐城,向海而生、因盐得名,拥有江苏省最绵长的海岸线。沿着海堤公路,目光所及之处,巨大的白色风车在咸湿的海风中缓缓旋转,发出低沉的嗡鸣。它们矗立在海天之间,像时间的守望者,也像一篇古老故事的索引。
东台条子泥湿地,是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核心区域,湿地呈扇形匍匐伸展,渐渐没入黄海的滚滚波涛。湿地向北的一望无际的滩涂,经常有麋鹿群出没。而在离条子泥不远处,6.8万亩的临海在黄海之畔起伏,黄海森林公园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追寻着风的来处,实践分队走进了中国海盐博物馆。这里,每一粒盐晶,都沉淀着先民们“煮海为盐”的智慧与辛劳。盐,不仅是生活的滋味,更是这座城市的智慧结晶。
在历史的烟云中,盐城也总与时代的风云人物相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北宋名臣,任盐官时体恤盐民疾苦,主持修筑的“范公堤”,不仅抵御了海潮,更守护了万千盐灶和生民,成为盐城人心中不朽的丰碑,那份“忧乐”情怀,早已深深刻进这座城市。
元末,盐城的卤水,还孕育了一位草莽英雄——张士诚。出身盐丁的他,因不堪压迫揭竿而起。盐城,这片“盐枭”之地,骨子里就带着一股不屈的豪气与抗争的血性。施耐庵在张士诚幕下多年,根据张士诚及其将士的性格事迹创作了《水浒传》。
在民族危亡的烽火岁月里,深植于盐碱地的坚韧与抗争精神也迸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当硝烟取代了海风,盐城,成为了华中敌后抗日的“苏北延安”。
在一个蒙蒙细雨天走进新四军纪念馆,看那雨雾中的烈士纪念雕像,走近似乎还能听见行军时的号角吹响。穿过铁军桥,步入纪念馆,时间仿佛瞬间凝固在那些浸染着热血与信仰的物件上。红色,是盐城历史画卷上最浓墨重彩、最不能忘却的底色。它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脊梁,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变得更加刚强。
盐城市区的串场河曾是运盐的命脉,串联起城镇与盐场。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串场河畔的盐渎水街便成了淮韵流淌的舞台。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台下是沉醉的乡音乡情。这水墨腔调,是盐城文化血脉里流淌的优雅与深情。
展望历史未来,文化书写华章
海风千年,咸味入骨。从滩涂的盐粒到范公的忧乐;从盐枭的豪情到铁军的忠魂;从市井的烟火到水街的淮韵……盐城,这片被海盐浸透的土地,它的故事从未停歇。它厚重如史书,悠扬如月下水榭的淮调。它名中特别的一字,是滋味,是底色,更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盐城,正以它独有的带着海洋气息的风味,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