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系列讲座第98讲——孙悟空形象的神话原型解读

发布者:王亚男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14

2025年9月18日14时,“木铎”系列讲座第九十八讲《孙悟空形象的神话原型解读》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草场门校区教技楼50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宁稼雨教授主讲,人文学部主任冯保善教授主持,人文学部部分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宁老师以当下热门的“预制菜” 话题为喻,巧妙切入话题: 学术研究需在“老材料”中挖掘新视角。他指出,在AI技术普及、信息获取便捷的当下,学术创新的关键在于跳出固有框架,如同用熟悉的食材“炒出新菜”,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正是值得重新解读的经典“食材”。

梳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方法时,宁老师将其划分为两阶段:20世纪前以评点研究为主,虽自由却无体系;20世纪后,鲁迅、王国维等学者引入西方研究方法填补空白,但仍有局限。进而他倡导“中国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视角,关注哪吒、孙悟空等故事的动态演变。

接着,宁老师以原型批评理论破解《西游记》“前后割裂”争议:前七回“大闹天宫”对应“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可追溯至普罗米修斯神话,呼应明代李贽“童心说”与狂禅思潮;后半段“西天取经”代表“造福人类的探索追求精神”,与夸父逐日、浮士德精神一脉相承,暗含大乘佛教“普度众生”内核。他特别指出,孙悟空“紧箍咒”是社会的合理约束,更是个性转化为社会价值的纽带。

讲座尾声,宁老师串联了四大名著逻辑:《三国演义》“人生不如意”、《水浒传》“绿林解决路径”、《西游记》“价值统一”,最终指向《红楼梦》人生终极价值思考。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西游记》出世与入世”“传统神话当代重构” 提问,宁老师细致解答了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学术思考。

本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提供了《西游记》研究的新视角,更传递了“突破权威、创新方法”的学术理念。冯老师希望同学们掌握本次讲座所讲解的方法,更好地推动古代文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