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2025年11月12日人文学部统筹组织各教研室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活动围绕“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这一核心议题,结合具体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次集体备课会采用“分组研讨+集中交流”的联动模式。各教研室结合不同课程特点,首先围绕既定主题,在本教研室内开展了深入的课程思政融入研讨。在充分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活动第二阶段特别组织了跨教研室的集中分享会,由各教研室选派教师代表,汇报研讨成果与教学设计思路。
汉语教研室彭飞老师以《古代汉语》课程为例,系统阐述了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策略。他指出,在“通论”部分的文字专题教学中,既可以从宏观层面阐释汉字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基石作用,亦可从微观的汉字结构分析中,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在“文选”部分,则可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与深远影响,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历史学教研室张子恺老师则以《世界古代史》教学为例,分享了如何通过中外比较凸显思政内涵。从“效法中国——日本大化改新”着手,梳理古代日本学习中国典章制度的历程,凸显了中国古代传统制度的优越性和持久性,展示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从“古罗斯国家的分裂和蒙古入侵”着手,梳理古代罗斯人国家分裂所导致的孱弱以及随之而来的外敌入侵,强调大一统体制的必要性和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意义。

此外,其他教研室的教师代表也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就如何挖掘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本次集体备课会是人文学部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夯实课程思政主渠道的关键举措。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集体研讨,不仅显著提升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有力促进了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了协同育人效应,为人文学部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