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嘤鸣”系列讲座第四十九讲“什么是‘当代’文学的‘现场’——以江苏为例”顺利举行

发布者:孟文博发布时间:2023-04-20浏览次数:10

20234191330分,“嘤鸣”系列讲座第四十九讲“什么是‘当代’文学的‘现场’——以江苏为例”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石湫校区博学楼1-5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教授,主持人为文学院院长姚苏平教授。陈进武副院长、马炜副教授、吴蔚博士及文学院部分学生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我们荣幸地聘请了何老师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并在讲座开始前为其举行受聘仪式。相信何老师的加入,将让我院宏图更展,续谱华章。讲座伊始,何老师谈到了自己接触当代文学现场的经历,并指出:如果我们进入“现场”理解当代文学,将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以《他们》一刊为例,何老师认为当代作家和艺术家是一个团体,他们在群体中一起进行文学艺术活动,这才构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文学现场。


接着,何老师通过“书店很美,但没人买书”这一社会现象,引出了空间功能对于走进文学“现场”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新世纪以来,众多研究者对文学“现场”的感受产生了偏差,他们的思维大多局限在教科书和现有文献中,导致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作品。对此,他建议同学们加强对文学“现场”的把握,深入思考文学的“当代”性,以跟上时代的巨变。面对人工智能和非虚构文学的挑战,何老师表示它们对纯文学的影响是有限的。随后,他通过当下文体崇拜现象引出了关于“现场变化影响因素的论述。同时,何老师还建议同学们多关注“现场”,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的“当代”属性。

何老师进一步提到,当代文学有许多值得开掘的空间,同时也有诸多丰富和新鲜的选题亟待开发。他指出,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缺乏其实就是对“现场”认知的缺乏。此外,在高校话语权问题上,何老师解释道:个体和大学既有关联又有分离,如果我们能够带着深刻的“现场”意识走近当代文学,就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讲座尾声,何老师表示当代文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向未来无限敞开,具有开放性和广阔发展空间。他鼓励同学们加强对当代文学的“现场”意识和当代感受,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开空间。陈进武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同学们既要介入“现场”,也要同“现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自身清醒的判断,这是我们作为中文人应有的意识和能力。

本次讲座话题前沿,视野宽广,站位高远,既引领我们走入了更为广阔的当代文学现场,也让我们看到更鲜活的、不局限于教材的中国当代文学。